第十六章 聚落名称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第一节 地名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一定地域的标志,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能折射出地理环境的特征,反映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特征的认识。按地理特征命名的地名最为普遍,也是主要的地名命名方式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考验,具有地理性的地名存在的历史长,保存的数量多,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自古以来为人民大众喜用乐见。
一、地理环境对地名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地名产生的影响
地名作为精神文化景观,与作为物质基础的地理环境(自然和社会)关系密切,很多地名的称谓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地理因子的不同,可将地名分为以下类型。
- 地理位置类地名
居民点和城镇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根据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居住地,绝大多数是依山傍水,普遍以特定的地理位置来命名地名。我国古代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山、河之东称左,山、河之西称右,高为上,低为下等示位称谓原则。以阴、阳,左、右,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等字眼来命名地名很多。
位于山、河南北,取阴、阳二字命名的地名,如:陕西的华阴,以位于华山之北而得名;湖南的衡阳市,以位于我国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我国著名的古都洛阳市,以位于洛水之北而得名;辽宁省会,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以位于沈水之北而得名;咸阳因位于九嵕南麓、渭河北岸,山南水北均为阳,故称咸阳。
按自然地理实体为中心,取东、南、西、北方位的地名中,省名如:河北(在黄河之北)、河南(在黄河之南)、山东(在太行山之东)、山西(在太行山之西)、云南(在云岭之南)。县、市名如:山东的济南市,以在济水之南而得名;陕西的渭南县,以位于渭水之南而得名;安徽的淮北,以位于淮河之北而得名;湖南的衡东县,以位于衡阳市之东得名等。
取两地相对位置得名的地名中,东、西方位的如:广东和广西(由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演变而来)、江东和江西(由江东道和江西道演变而来)、东辽河和西辽河、东洞庭山与西洞庭山;南北方位的如:南京和北京、南川和北川、台北和台南、北雁荡山和南雁荡山。
上、下用于县级以下的地名居多,如:云南大理市的上关和下关;其上关古名龙首关,因位于洱海上源得名上关,下关古名龙尾关,因在洱海下游得名下关;上关和下关南北并峙,依苍山,滂洱海,自古称为天险,故称“关”。江苏高淳县上坝和下坝,为西通长江,东通太湖的起点。溧阳市的上兴埠、上沛埠,句容市的下蜀镇,丹徒县的上党镇,上西麓等。
2.地形类地名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以其命名的地名也是多种多样的。表示地形的字如:山、峰、冈、丘、陉、阜、坪、坝、岛、屿等大量出现在地名中。
直接以山体名称作为县市地名的如:鞍山市、衡山市、马鞍山市、平顶山市等。
省略山字以山体名作为县市地名的如:山东峄县得名峄山,河南嵩县得名嵩山,山西五台县得名五台山,浙江的天台县得名天台山等。
以不同地形特征作为地名的如:内蒙古的赤峰市因城区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湖北的黄冈市以位于大别山南麓的山脊而得名、河北的井陉县因位于太行山中段的断谷得名;山东的曲阜县,因平地隆起的地形在鲁境内逶迤七、八里而得名;河北的阜平县,因境内少丘,相当平坦而得名。
我国海岸线很长,海上岛屿星罗棋布,以岛屿命名的地名不少,如辽宁的葫芦岛市,以葫芦岛得名;浙江的舟山县,以附近的舟山岛命名;广东的南澳县,以南澳岛得名等。
- 物产资源类地名
研究这类地名,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地物产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而且对现在开辟新矿源和考虑生产布局问题都有提供线索的作用。
以植物命名的地名,这类地名常以当地特产的某种植物得名,如:四川攀枝花市,因市内到处生长着一种叫攀枝花的多年生热带木本植物而得名;广东的东莞市,以居广东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江西清江县的樟树镇以盛产樟木而得名等。
以动物命名的地名,此类地名常以当地某种动物或动物栖息地而得名,如:东北乌苏里江河畔的雁窝岛,以大雁和其他鸟类在此处筑窝产卵而得名;鸟岛,以岛上栖息繁殖着一百多种鸟类而得名等。
以矿产命名的地名如:金沙江、阿尔泰山以出产金矿而得名;四川的石棉,因所产石棉矿可选择性好,纤维绒长而得名;河北的磁县,因县西山中出产磁矿石而得名;浙江的海盐、四川的盐源、陕西的盐池,因生产盐而得名等。
有些地名虽不直接反映物产资源,但从地名的含义中间接反映了当地的资源。如:湖北的大冶,以冶炼场所而得名;河南的焦作,因煤炭资源丰富,焦炭制作而得名;河北的古冶,因生产铁而得名等。
- 傍水类地名
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关系至为密切,饮用、灌溉、舟楫运输、水力发电都离不开水。所以水源附近,必然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于是,在交通便利的河流沿岸或几条河流的交汇处便产生了城镇。这反映在地名上,则是以水命名的地名在世界各地到处可见。在我国以水体作为地名通名的用字非常多,如::江、河、水、川、泊、淀、泉、井、圳等
以江得名的省、市、县地名如:黑龙江省,因境内的黑龙江,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而得名;浙江省,以境内最大河流钱塘江多曲折而得名;牡丹江市,因牡丹江而得名等。
以河得名的市县地名如:黑龙江的漠河镇,因漠河得名;河北的沙河市,因沙河而得名;甘肃的夏河县,因夏河而得名等。
以水得名的市县地名如:贵州的赤水市得名于赤水,河北的涞水县得名于涞水,河南的商水县得名于商水等。
以湖泊得名的省市县地名如:青海省因省内的最大湖泊青海湖而得名,辽宁的本溪市以本溪湖得名,江西的鄱阳县因鄱阳湖而得名等。
5.气候类地名
此类地名与地理方位类、地形类、傍水类地名相比,数量较少,但却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例如:
①以气温命名的地名。如:恒春,位于台湾省南部,受海洋的调节,最冷月均温为20℃左右,最热月均温为27℃左右,具有一年恒春的特点。温州,由于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沿海、瓯江下游的南岸,北有括苍、雁荡等山作为重重屏障,冬季北方冷空气不易侵入,夏季东南季风却可长驱直入,受海洋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温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四季温暖的好地方。
②以降水命名的地名。如:雷州,雷州气候有三多:雷多、雨多、空气中的水汽多。这是因为雷州半岛位于我国雷暴日数最多的中心地带,又经受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故平均每年有90天以上的雷暴日子。
③以风力、风速命名的地名。如:老风口,位于北疆准格尔盆地西部,塔尔巴哈台山脉与准格尔阿拉套山脉之间,地势较低,又处于东西走向的宽谷内,风力很大,最大风速可达十一级,并且刮风时间长,故名。
6.地理景物类地名
这类地名是以地理实体的某种景色特点命名的,多形象生动。
以地理实体的形体命名的地名如:台湾省的日月潭,日月潭分为两部分,东北部的面积较大,略呈圆形,如轮红日,故名日潭,西南的部分较小,形如新月故叫月潭,二者合称日月潭;山西省的五台山,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开阔,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广西省桂林市的象鼻山,矗立在漓江之滨,很像一只大象伸长鼻子吸引江水,故名。
以地理实体的色彩命名的地名如:黄河,因河水含沙多,河水呈黄色而得名;青海,因青海湖湖色深蓝而得名;贵州的赤水河,因河水流经红土地区,水色深红得名;新疆的火焰山,由白色砂岩组成,在烈日照耀下,状如火焰,故名。
以地理实体的声响命名的地名如:江西湖口的石钟山,每当长江与鄱阳湖的水灌入石钟山的石灰岩溶洞内,水位上升的高度低于洞顶时,风兴浪作,水浪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回声激荡,响若洪钟,故名;四川涪陵的铜锣峡,是长江切割基岩而成,因江流湍急,声如铜锣而得名。
地理景物类地名中,有的颇富有描绘性,有的还伴以生动诱人的传说,例如:腾格里,过去人们不了解沙漠的形成,进入沙漠中,看见沙天一线,遥垂天际,沙子好似从天边飞来,这种现象称为腾格里。大蟒沟,传说有一天突然从山上下来一条巨蟒,窜进阳原县城东七八公里外的大蟒沟,山脚下居民男女老幼和鸡鸭鹅狗无一幸免,全被吞噬。这桩惨案惊动了天神,大蟒被处死。至今,这条蟒的“尸体”还蜿蜒在当地的山梁上,从而那条沟被人们称为大蟒沟。今天,地质队员用镐头刨开那“巨蟒”的躯体仔细观察,原来它是一条黄绿色的煌斑岩脉。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地名的影响
1.寄意地名
指以善良意义或吉祥词语构成其专名部,寄以主观愿望和旨趣的,可称为寄意地名。例如长安、长乐、兴隆、永靖、康乐、和平、遵义、崇德、彰化等。构成善良或吉祥词语的成分,主要有两种:一为形容词或名词,用以表示理想的状态或高尚的德性,如安宁河博爱;二为副词,用以表示上述状态、德性在时间上的持久性或空间上的普遍性,如配合永、长、广、普等字而得的永安、长寿、广德、普定等。通过对陕西地名的研究发现,陕西以表示祥瑞或祈福命名的意愿地名,为数很多,县名就有80多处,这样的县名迄今仍有18个沿袭使用。即长安、凤翔、宝鸡、扶风、绥德、安康、宁陕、镇安、靖边、定编、西安等。
2.民族地理地名
我国不少地名体现了民族分布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征。如在壮侗语族各语支和方言中,以“那”字的地名表示水田或田地。所以“那”字地名往往就随着壮侗族人民的迁徙而呈现其分布特征。据研究。“那”字地名90%以上集中在21°~24°N,大多数在河谷平原。除广西外,“那”字地名分布在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缅甸、越南、老挝、泰国北部等地区。据统计,海南岛有67个、其中三亚12个,白沙8个,东方6个,儋县18个,文昌1个,澄迈10个、临高1个。而粤西徐闻有56个,海康有30个,阳江有65个,遂溪有8个。如琼山的那环、澄迈的那夹、儋县的那大,临高的那盘,徐闻的那加,海康的那稳,吴川的那罗,电北的那花,阳江的那峒等。“那”字地名与壮侗族的民族地理间就存在着很好的耦合关系。
3.历史政区地理地名
我国历史悠久,不少的地名就是历史政区称谓的传承。如广东历代建立的县,平均约有43%的名称都被继承下来。其中,历史早期建立的县名很不稳定,宋以后才有所改变。明清县名基本不变,并且发展成为今日县名。政区与地名的更替,都是同步进行、紧密相关的。另外,如陕西省,县名使用时期2000年以下、1500年以上的还有14个。至今洛川、宜君、剑阳、泾阳、洵阳、汉中、高陵、三原、咸阳、西安、富平、澄城、城固等十几个县名仍然继续使用。县名使用1500年以下、1000年以上的也有21个之多,如宝鸡、渭南、扶风、韩城等。
4.反映历史开发事件
有许多地名反映着历史上的开发过程或重要事件。如海南的有些地名就是直接反映历代开疆过程和事件的,如所、亭、都、堡、军、台、营等地名起首,再加上专名构成地名,本身就来自明朝为巩固统治、保卫和开发海南边疆而设立的卫所制。较大的地名如屯昌、屯郊、八所、十所、富田、东营、保亭等。
5.移民地名
移民到达新居地,与当地语言发生一系列渗透、交融、取代、影响等过程,其结果也在地名上有所反映出来,这是移民与地名最重要的关系。追溯移民的路线和分布,也就有可能提示他们所到地区的地名文化内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提示移民与地名关系的成果最丰。地名不仅成为印证移民历史事实的佐证,也成为文化分区、文化扩散、传播等很好的指示和参照。因为移民总会把他们原籍的地名原封不动地搬到新居地。例如在海南百万分之一行政区划图上出现的527个地名中,有87个地名可以在福建省地图中找到,占海南地名的17%,其中一部分地名完全雷同。例如在文昌县较大的地名,在福建省沿海同样出现。文昌东郊、东坡、东门,在福建莆田也有;在儋县、昌江沿海有海头、海尾、光村等港湾,它们分别在福建龙溪、莆田、晋江也可找到。同样的情况,也多发生在台湾海峡两岸。此外,像内蒙古一些比较特殊的地名,便与历史上汉族移民在当地的生活方式有关。如16世纪中叶,陕西、山西北部汉族农民开始流迁漠南蒙古西部地区垦荒,此后入蒙的汉族农民络绎不绝。许多地名名便与当时的生活、生产状况紧密相关。如一间房、一间窑、三道窑、任志祥营子等。
二、地名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
地名作为个体地域的指称,能够反映当时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通过对地名的分析,可以恢复历史时期的地理原貌。举例如下:
1.利用地名证明河道变迁
历史上每一条河流几乎都发生过或大或小的变迁,这些自然现象,在地名的名称、分布等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例如,今日汉阳位于汉水之南,似不符合水南为阴,水北为阳的通则,为何?这是由于汉水下游改道之故。明代成化初年以前,汉水入江地点在今汉阳县之南,故名汉阳。宋代四大镇之一的汉口不是现在的汉口,而是现在汉阳的南市。自成化初年汉水改道,经汉阳之北入江以后,汉阳之名依然保留下来。因此,“汉阳”之名对汉水改道的史实提供了有力佐证。
2.利用地名证明植被分布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各要素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剧烈、变化最大而又与人类生存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植被(主要是森林和草原)。古今植被,差异很大。例如,利用十万分之一的北京地形图上的地名资料,绘制一幅八十万分之一的北京地图,把凡是与植被有关的地名都填入图中。成图后观察分析出:西山和军都山深山区主要是松、柏、檀、杨、椴等山地森林植被;近山地区则广泛分布着桃、杏、梨、栗、桑以及樱桃等经济林木;平原地区除桑、杏、枣、柳、榆、槐以外,还有如苇子一类的沼泽盐碱植被。这幅图,既反映了北京植被的分布概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北京地区植被在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
3.利用地名证明河岸、海岸线的进退
我国河岸、海岸线漫长、曲折,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河岸、海岸的进退变化也非常明显,这些变化在地名的名称、分布等方面,都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例如:江苏省境内的长江江岸,常有伸缩坍塌现象,这个事实,可从地名搬家来证明。譬如,沙洲县的西北端有一小山名段山,原是长江北岸如皋县地,十五世纪以后,北岸迅速崩塌,南岸迅速伸长,到十七世纪,段山与南岸相连。由于段山与长江的相对位置互变,可证明长江江岸北坍南伸的演变情况。又如,珠江三角洲前端,有三灶岛、大小霖岛,在二十多年前,还各自成岛,与大陆相隔约0.75公里。现在,冲积物已把这些小岛与三角洲连接起来。这一片的成陆冲积物平均每年约伸展35米,由于上述岛名的存在,可知珠江三角洲向海伸展的速度。
4.利用地名证明矿产的分布
在我国,用宝、冶、矿、铜、铁、锡、铅、坑、窑等字样的地名中,有些正是历史上的采矿点或冶铁的场所,有些迄今仍有矿藏可采。例如,吉林省延吉县的天宝山(产铜、铅、锌),山东省招远县的金山(产黄铁矿),湖南新化县的锡矿山(产锑),河北的古冶山(产铁)等。这些地名,反映出当地在命名时或命名前是采矿的。了解其命名特点,不仅可以为寻找矿藏提供线索,而且可以了解过去矿产的分布和历史。
5.利用地名证明地区的归属
我国地域辽阔,省份众多,地区的归属问题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但是,通过地名语源的考证和历史起源的分析,通常能够提供某些方面的证据。例如,中、印边界争端完全是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推行侵略中国的扩张政策造成的。有关地名的知识就能帮助我们弄清中印边界东段、喜马拉雅山南麓所谓“麦克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区域的领土归属。1962年11月5日,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中说:
这个地区的地名大部分是用藏语命名的。例如,人们在这里把河叫做“曲”,娘江河叫做“娘江曲” ;把山口叫做“拉” ,色山口叫做“色拉” ;把地方叫做“隅” ,门的地方叫“门隅” 。这里的行政设施是同西藏其他部分一样的,基本行政单位叫做“宗” ,例如“中隔宗”、“德让宗”。
这些地名雄辩的向世界证明,中印东段边界有争议的地方是属于中国的。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地理环境中的诸要素,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矿产资源及气候特点等,对地名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是地名形成的重要来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长期的流传性。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了解某些地理现象的渊源,分析、判断地名所指地域的时代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地名的研究对地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节 浅析以地名景观反推历史原貌的方法
——以北京水系为例
利用地名景观恢复历史时期的地理原貌是聚落地理研究的方法之一。地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以这种变化的事物反推另外一种变化的事物,在什么情况下是可行且可信的?这是学者们尚未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北京目前与水系相关的地名和旧水系的空间一致程度,进而分析以地名反推历史时期某种地理原貌的使用约束条件。历史地理学家业已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将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水系的分布确定了出来。本文选择了元明清北京水系地图最为对比研究的基础(本文的北京,是指北京中心城区及其附近的地区)。
一、北京与水系相关的地名景观
城市水系包括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无论哪种,它们的功能都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水源和舟楫之利。因为城市水系附近是居民活动频繁之地,故多有地名。其中不乏以水系或与水系相关的桥、水关等建筑得名的地名。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一些水系可能因为淤塞、城市建筑等原因改道或消失,但是因之而来的地名却被沿用下来。地名景观的时代稳定性,为人们利用地名反推历史时期水系分布状况提供了可能。
为了方便对旧水系的恢复,首先将现有全部与水系相关的地名按其空间形态分为点状、线状、面状三类。再经过进一步的查找和分类,我们便可以确定其中的一部分地名确与水系有关(以黑体字表示),另一部分与水系无关(以斜体字表示)。(未查明的以宋体表示)。
表1 可能因水系得名的线状地名
安外东河沿 | 安外西河沿 | 白菜湾 |
北河沿大街 | 北河胡同 | 北河漕胡同 |
北角湾胡同 | 北桥湾街 | 北湾子胡同 |
北深沟 | 北沟沿胡同 | 滨海胡同 |
八道湾 | 崇文门西河沿 | 崇文门东河沿 |
朝阳门北河沿 | 朝阳门南河沿 | 菖蒲河沿 |
大沟巷 | 大沟沿 | 大江胡同 |
东后河沿 | 东河槽胡同 | 德胜门西河沿 |
道湾胡同 | 复兴门北河沿 | 阜成门南河沿 |
广安门北滨河路 | 广安门南滨河路 | 广渠门南滨河路 |
沟尾巴胡同 | 后毛家湾 | 河泊厂 |
后海西沿 | 后海南沿 | 后海北沿 |
后沟胡同 | 九湾胡同 | 九道弯 |
骆驼湾 | 流水巷 | 墨河胡同 |
毛家湾胡同 | 南桥湾街 | 南河槽胡同 |
南骆驼湾 | 南湾子胡同 | 南沟沿胡同 |
南河沿大街 | 南深沟 | 牛肉湾 |
泡子河 | 前海东沿 | 前海西沿 |
浅海南沿 | 前海北沿 | 前毛家湾 |
前门西河沿 | 前门南河沿 | 受水河胡同 |
四道湾 | 顺河巷 | 水簸箕胡同 |
水道子胡同 | 天河巷西 | 直门北滨河路 |
西海东沿 | 西海西沿 | 西海南沿 |
西海北沿 | 小八道湾 | 小桥北河沿 |
宣武门东后河沿 | 宣武门西河沿街 | 宣武门东河沿街 |
薛家湾胡同 | 永定门西滨河路 | 右安门西滨河路 |
左安门东滨河路 | 左安门西滨河路 | 织女桥东河沿 |
注:凡既含有水系又含水系建筑的地名被归为此类。
表2 可能因与水系相关建筑得名的点状地名
白桥 | 板桥 | 板桥胡同 |
北新桥 | 半步桥 | 厂桥胡同 |
大石桥胡同 | 大桥胡同 | 东板桥 |
东不压桥胡同 | 达智桥 | 飞龙桥 |
广渠南水关胡同 | 广渠北水关胡同 | 红桥 |
火桥 | 虎坊桥 | 南板桥胡同 |
南水关胡同 | 三转桥 | 三座桥 |
石桥胡同 | 太平桥 | 天桥 |
小石桥胡同 | 新桥胡同 | 银锭桥胡同 |
臧家桥 |
注:本表剔除了现代交通系统中的各种“桥”地名。
表3 可能因湖泊得名的面状地名
北海 | 后池 | 黑龙潭 |
后海 | 金鱼池 | 龙潭 |
南海 | 前海 | 太平湖 |
西海 | 西湖营 |
二、水系地名与旧水系分布的一致程度
本文主要选择了明清时期的旧水系,并按照下列规则恢复水系原貌:
首先,在相关地名中筛选出反映水系的主要地名。其次建立地名间点线面的空间联系。用直线将其联系在一起。以确定线状水系。对于一部分面状水系,我们可以用与其相关的线状地名确定其空间范围。但对于大多数面状水系,都缺乏这种线状地名,所以很难确定其形状。
通过下面4组对比图(图5-1至图5-4),我们总结出空间一致程度高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地名景观对人工水系的反推效果好于对自然水系的反推效果。例如护城河几何形状规则、简单,因此恢复出的水系分布与实际情况一致程度高。
第二,地名景观对主要水系的反推效果好于对次要或较小水系的反推效果。例如像明清外城的一些小河。由于反映它们的现存地名景观存留极少,因此也无法恢复其空间位置。
第三,地名景观对线状水系的反推效果好于对面状水系的反推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缺乏相关线状地名的面状水系,其实际的水域范围很难表示。在相关线状地名存在的地区,对于面状水系的恢复就较好。例如借助西海东沿、西海南沿、西海西沿、西海北沿恢复的西海,以及利用相同方法恢复的后海和前海,其形状与实际十分吻合。
第四,地名景观对历史上人口稠密地区水系的反推效果好于对人口稀疏的反推效果。因为人口密集地区的聚落密集程度、河流上架桥的密度都比人口稀疏地区高。
三、以地名景观反推城市水系分布方法的约束条件
根据地名反推历史时期的城市水系分布,这种方法的应用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如果现实情况不符合这些约束条件,那么就不能轻率地使用此方法。
1.约束条件一:研究地的地名在所研究时期内没有大规模的变更
地名变更的原因很多,较大规模的地名变更与城市大规模改建以及官方推动的地名重新命名有直接关系。例如,元代城西部有一引水河道,明清时称大明濠(西沟沿),20世纪20年代改为暗沟,辟筑成路.1964年后此路以抗日将领赵登禹命名,1971年更名为白塔寺东街,1984年恢复赵登禹路。这样人们从现地名景观就很难看到旧水系的痕迹了。民国时期北京的地名在“地名雅化运动”中变动了一些。。大桥胡同由打雀儿胡同谐音而得名。
2.约束条件二:所用的反映水系的地名文字没有多种含义
例如北京许多带有“湾”的地名,与水系无关,见表1中斜体地名。例如白菜湾是民国时期的蔬菜集散地,多菜窖,故名白菜湾。这样的地名大约占120个地名中的7%,占带“湾”字地名的53%。解决的办法是在使用反推方法前,将这样的地名删除。例如许多城市现代交通体系中的桥地名与水系根本无关,因此在恢复旧水系时应剔除这类地名。
3.约束是条件三:反推每个水系空间分布的地名景观的数量和分布必须合理
理论上,反映一个水系的地名越多,通过它们反推出的旧水系分布越准确。作为城市内部的旧水系尽管长度不会太长,但是至少要有三个以上,分布不集中的地名景观时,才可以使用这种反推方法。
例如在反推明清城南一景“泡子河”(位于外城,今崇文区)的空间分布时,在《北京市街巷名称录》中只能查到后沟胡同与泡子河,因此很难正确勾画出它的流向,如果在北京站一带的老地名,如沟沿头保留下来,那么就可以比较精确地画出其中一段河流的走向了。如果这些地名集中分布在该河流的某一段,那么对恢复水系空间分布也是不利的。
尽管利用地名景观推断城市旧水系的分布需要满足以上三个约束条件,但是此方法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文献分析的基本功。它是野外实地考察旧水系分布所必须的前期室内工作。虽然利用地名反推的水系空间分布并不能十分准确,且很难从中分辨出水系产生呢过相关的时间信息。但是他可以对制定考察路线,选择观察点提供必要信息。本文讨论的约束条件,将指导人们更好地利用此方法。